|
真实的战争片都一样,就是有真实残忍的结局。片子中时不时的幽默和最后三名士兵的死亡构成了一部另类的好片。在这部片子里我又看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丑恶,和卢旺达饭店里同样的丑恶,政治是最为主要的,平民的生命毫无价值,这个无政府主义的世界,这个主权高于人权的世界,政治是必要作秀的谎言。无论何时想起都会觉得很操蛋,想想这次联合国驻黎巴嫩的观察站被炸的事情吧,又有什么丑恶的内幕在里面。 |
|
“为什么?因为我有枪而你没有”“顺便说一句,是谁先发动战争的”“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我,我真想大便”“你会说法语吗?……你会说英语吗?”“悲观的人认为事情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而乐观的人认为这确实很糟糕”“据说一名拆弹专家一生只能犯一次错。“”不,两次,第一次是选择这个职业” |
|
虽然是用正剧的形式讲的故事,却有些喜剧,黑色的,味道,极具讽刺性。一大堆人忙活了大半天,三个人还是都得死,留在战壕中静静等待黑夜等待死亡到来的战士是某种结束。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2002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
最可贵的还不是讽刺的深刻,而是导演一个都不放过的态度。 |
|
2002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格局中的大视野。本片和14年外语片提名《金橘》有许多互文之处,讲述三不管地带中两个偶遇后被迫和平共处的敌对士兵及第三人之间的故事。纪实般冷峻镜头,配乐缺失,只在首尾出现悲凉的女声清唱,结尾极具讽刺性。战争的荒诞,媒体的无良,政客的冷漠,中立的无用。(8.8/10) |
|
真不错!一开始看两个人互相“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互斗,还在发笑,没想到真正讽刺得厉害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和战地媒体啊。。。(德国人的准时梗,喷了)虽然故事格局很简单,但以小见大地把战争对各种人(普通人、政府、联合国等等)真正的意义都说得透彻 |
|
战争状态时,和平和中立只是打酱油而已。 |
|
这种大的战争背景下,囚于一方空间,靠寥寥几个人来撑起的剧情,想到了阿布哈兹下的《金橘》和二战下的《平安夜》。讽刺意味无需赘述,对南斯拉夫这片土壤的情愫从大使馆开始,到铁托,再到老库的一系列作品。于是又问自己一遍悖论:如果一开始在巴尔干半岛上就没有这个国家,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悲剧了 |
|
面对暴力和仇恨,所谓中立只是一句扯淡的p话。 |
|
8,战争讽刺悲喜剧的佳作,几乎跟战争有关的所有人,包括联合国军还有新闻记者都受到影片创作者无情的奚落,结尾那个阿族士兵躺在地雷上等待死亡的画面绝对能震撼到看过电影的每一个人,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我们一辈子都不会懂的 |
|
1.电影不仅可以用来娱乐,也能拓展见识、学习知识。若不是《无主之地》,对历史兴趣度有限的我都不会晓得「波黑战争」的存在:波黑战争是发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2.波塞两士兵在战壕里为谁先发动战争而争论的段落和我预想的如出一辙,谁拿枪谁掌握了控制权,战争就由对方“发动”。3.面对屠杀你无法中立,中立永远帮不了战争中的任何一方,拒绝中立。4.-他们说炸弹专家只能犯一次错误。-是两次错误。-怎么说。-第一次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5.老兵钱包里竟然掏出一张裸体肌肉男的照片,真是始料未及的“同性”元素?…… |
|
人物太脸谱化,剧作也过分戏剧化,毕竟有一个太过明确的政治图解在前。比较有趣的是媒体介入之后的事态变化。法国中士真是可爱(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是因为法国给钱么呵呵)。 |
|
和《美好的一天》差不多故事,从细节小故事出发,讲述一个大的环境,也包含在让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与自欺欺人的谎言,结尾太震撼了,有什么比躺在地雷上等死更让人觉得可悲与凄凉的的呢。 |
|
困在无主之地上的三个人,他们的名字叫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而其他人的名字则分别是维和部队、各国首脑和新闻媒体。他们都只是简单的标志,其上的标签分别是热心无奈、老奸巨滑和不明真相,每个标志都必须足够简单片面,才能够衬托出三个主角之间的局面,如此立体、复杂而无解。 |
|
联合国维和部队不仅草菅人命还欺骗百姓,军人忠心耿耿、为国效力到头来只不过是一枚棋子,太令人心寒。 |
|
抽离于现实之外的“舞台剧”风格,very well-done though. |
|
南斯拉夫内战期间的种族悲剧。影片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批判上,更多的是突出一种无力感,在抢救地雷受害者时,英国女记者、法国军士、拆弹专家都曾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但他们的努力都显得很苍白。凯特琳·卡特利吉可谓女记者专业户,在另一种反映种族冲突的影片《暴雨将至》也有她的出演。 |
|
反战片 所谓的维和部队只是协调政治和媒体关系的润滑剂 自称顾全大局的上级总是漠视包括真的想在罪恶战争中干点有意义事情的下级在内所有的善恶美丑 珍惜每一条生命也只是冠冕堂皇讨好外界的虚假谎言 利益以外的统统否决 妈的。是谁挑起的战争?拿枪的威胁着手无寸铁的去承认 真他妈有意思。 |
|
胜者即正义,枪口对准的便是罪恶。黑色幽默的嘲笑,愚蠢战争的嘲笑。前半段是战争双方,后半段是国际组织的虚伪与国际媒体的呱躁。 |
|
对于维护部队、新闻媒介及其身后的欧美大国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
|
有时真觉得两个国家开战就像两个小孩打架,又好气又好笑。片子没玩煽情也没玩常规反战套路,却一门心思讽刺了好多人。最无奈的,都那么多年过去了,前南斯拉夫那些国家也没变的更好,世界也依旧糟蹋的不成样子。 |
|
真正的「悲剧美学」是审丑的,「维和」或者「独立新闻调查」都不过是一种自我标榜和意淫的产物,在真正的战争与死亡悲剧面前一无是处,最后无人问津濒死的受难者才是普罗大众。 |
|
又名: 三不管地带 / 无人地带 / 无主之地 / 无人之地 / 无主地
导演: Danis Tanovic
主演: 布兰科-德加力奇(Branko Djuric) / 雷尼-彼得拉亚奇(Rene Bitorajac) / 菲利普-索瓦戈维奇(Filip Sovagovic)
上映年度: 2001
语言: 英语 / 法语 / 克罗地亚语 / 德语
官方网站: www.unitedartists.com/nomansland
imdb链接: tt0283509
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
|
无论从何种角度描写战争,都很无奈。即使是笑着,其背后也隐藏深深的悲哀。战争画面可以很艺术,但是战争,永远不受欢迎。看完后,笑过,沉思过,悲伤过,然后庆幸自己拥有的和平和宁静。 |
|
- 他们说拆弹专家只能犯一次错误。 - 是两次错误。- 怎么讲? - 第一次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 |
|
【B-】低于期望,觉得表现的有点太简单了。 |
|
UN的办事态度怎么会如此啊,留一个人在那里等死,或者生不如死。两边谁对谁错,who‘knows? |
|
本片获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 |
|
剧本太棒了。有了法国人,就不会严肃、无聊。但如果问题连德国人都无法解决,那就是死路一条了。 |
|
9 有点才华。故事不错,可惜几处伏笔略生硬,波族士兵的爆脾气也莫名其妙,人物小传有缺陷,许是导演是波族的缘故,觉得波族人有诉求是理所当然;拍成讽刺喜剧的设想也好,但导演掌控力不够。 |
|
war=we are right,最后一个镜头和片尾曲+1星。希望随落日西沉,上帝视角下满满的荒谬。 |
|
9分。21年二刷,真是一则太精彩的政治寓言。揭露了战争的本质,联合国的无用和记者的虚伪。如果有上帝,他一定在偷笑。 |
|
没想到一部战争片让我一直笑,结果最后还是悲剧收场,转折的好突然。波族一队士兵在雾中闯入两军前线之间的空地,赛军开炮,只有基掉入战壕躲过一劫。波族两个士兵查看情况,老兵把跳雷放在尸体下设置陷阱,基趁机开枪,打死老兵重伤新兵诺。基逼迫诺挥舞白衣求助,没想到赛军又开炮了。跳雷上的尸体拉居然还活着,三人之间从剑拔弩张逐渐可以和平相处,两人一起挥舞白衣求助。两军都不敢上前,只能联系维和部队。维和部队的领导不想介入军事,但是热心的特来到现场并答应带走基和诺,但是对拉无能为力,基想留下陪拉,并打伤诺逼迫他也留下。记者简监听了维和部队的电话,利用国际舆论向维和部队施压。所有人都来了,记者问题尖锐,基和诺拔枪相向同归于尽,领导用尸体欺骗记者已经拆弹成功,记者也不求甚解,热心的特也无能为力,只剩下拉继续等死。 |
|
8.3
面对战争保持中立苍白无力,有枪在手就能把“真理”认定,大人物作秀只顾面子工程和政绩,媒体人推波助澜在意的只是收视率,亦敌亦友本可化敌为友最终却同归于尽,生不如死埋着人性冷漠这颗跳雷有多大的杀伤力,一条壕沟就能看透波塞对立的残酷性,好的电影来自于好的立意和好的编剧。 |
|
本是悲剧中的喜剧,活生生还原回悲剧了,其实小范围内,正是维和和传媒才拥有修改战争的力量. |
|
联合国维和部队、新闻媒体,甚至是交战双方都不曾真正想要救出涉事的三个人。把问题推给下个人,安稳着陆就行,或者只是利用一下受害者的痛苦。无主之地既是对权利争夺的讽刺,也是对人性恶的揭露。 |
|
官僚主义,人性丑恶,媒体力量,原罪…在生命面前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即使怒不可遏也只有任由生命如夕阳逝去……我们只能对着那些撕碎生命的利欲魔爪唏嘘 |
|
屋外炮火连天 两个落了单的小兵 躲在门后 为谁才是战争的罪魁祸首这个问题像两个小学生一样吵了起来;躺在炸弹上动弹不得的士兵说 全世界都在注视我 而此刻我只想大便;Parlez-vous francais ? No;两个小兵小心翼翼看着同事现场拆弹 不禁吐槽 这他妈真是个可怕的工作。有心无力的下级军官 不负责任的上级军官 虎头蛇尾的新闻记者。躲过敌人的子弹 却死在救援部队的枪下。俯瞰镜头渐渐拉远 看着那颗依旧躺在炸弹上动弹不得的弃子 战争为什么打 谁对谁错 谁输谁赢 这些问题在夹屎的痛苦面前竟变得不值一提 |
|
这是一部让人舒心的准备看一部小幽默片,却发现理解错了,他深层讨论了人性,扒开人的内心揪出错放在餐桌上,告诉你这才是你们所看到的正义。我不禁赞叹人类内心难以探索所带来的不同人生。就是片子质地差了点 |
|
一颗跳雷就把战争的荒谬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了~欧罗巴大陆上如此纷繁复杂的民族、宗教本身就是一颗颗无法拆除的跳雷,而曾经的南斯拉夫就好比压在跳雷上的那具尸体,当铁托去世后最终被引爆解体也是必然的。只是更加令人感到讽刺和悲伤的是依然还有无数的跳雷和无主之地遍布世界各地,中东、非洲、拉美、东欧依然战乱不断,分离主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片充满了各种黑色幽默,唯一的BGM也显得非常戏谑,然而这种略带喜剧味道的风格配合最终绝望的结尾反而加强了对世界现实的讽刺与控诉。然而却依然只能一声叹息~那些政客们依然只会沉迷于自己的选举利益,在几百乃至几千公里外在地图上随手划线却涂炭着亿万生灵! |
|
寸土不让的边界之争,落在个体身上就是一种讽刺,分属对立双方的三个人,直面彼此时,无仇无恨,却要彼此怀疑、厮杀。没有人愿意拯救这三个命悬无主之地的人。而他们还要为“祖国”卖命。 |
|
幸亏只是一个寓言
不想再看第二遍 |
|
將一場種族戰爭的矛盾投射到三個士兵身上,以一次意外為切入點由小見大呈現衝突雙方、中立方、媒體方在國際衝突中的所言所行,佐以指向明確但是不算太辛辣的諷刺,算是一道值得回味的開胃小菜。影片雖是黑色喜劇,但其實頗為嚴肅,只是作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還是差了幾分勁道。 |
|
没有宏大的场面,也没有炮火的轰鸣,有的只是种族间的误解和人性的缺陷。影片把战争的冲突浓缩于个体之间的互动,用一个近乎理想化的场景实验性质的表现了大背景下不同立场的个人行为与心理变化,角度犀利且极富戏剧性。看来,一个细节的发掘更能导引人们去看清问题的本质且引发思考。 |
|
在一干“小场面战争片”中,这部算是非常出色的,各方势力的利害关系清清楚楚,但除了“个体”对“个体”尚存在的丝缕怜悯,作为“整体”的每一方,其实都不在意一个人的死活。 |
|
9分,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是知名度似乎不高,大家都知道《美丽心灵》《黑鹰坠落》《指环王》《怪兽电力公司》,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士兵在战争中就是炮灰,是可以随时被放弃的棋子,所以不要歌颂牺牲。 |
|
不愧是2002年奥斯卡+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人总是善恶莫辨的,特别是当人性埋在屁股下的时候。五颗星也太少了 |
|
脸谱化又非常真实的寓言故事。不过,在南斯拉夫题材上,无论立意还是表现手法,还是故事本身,我仍然认为还是库斯图里卡最好。 |
|
差一点五星。一部简明的南斯拉夫战争史,片里片外的一切都是那么荒诞。 |
|
现代社会角色重压下的人是怎么回事儿请看无主之地。 |